4月7日,江阴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曹凤娟)开展中小学科技教育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讨活动。工作室成员齐聚一堂,共同探索科技教育创新路径,为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注入新动能。

活动伊始,成员们走进毗陵路小学,观摩学校第三届校园科技节开幕式。本次科技节以“穿越古代时空,解码工程智慧”为主题,为参与者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与科技融合的盛宴,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了特色活动设计的鲜活案例。
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科技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关键举措。

在研讨活动中,导师黄强老师带来《思政视域下小学人工智能工程普惠性教学实践研究》讲座,立足时代需求,探讨了科技教育与社会责任教育的深度融合。他提出“科技向善、创新为民”的教育理念,倡导通过人工智能课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伦理意识,为科技教育赋予了更深远的育人价值。
导师董善勇老师以校本特色课程《晶体树脂标本制作》的为例,为老师们详细讲述了该课程的开发历程,结合无锡市工程教育优质培育课程的申报,将校本课程开发具体步骤以及成果与成效一一阐明,并鼓励老师们静下心来动笔、不断反思和总结,切实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工作室成员曹俊杰老师以《科技教育特色课程开发探析》为题,结合《虚拟机器人》课程的课程纲要撰写进行分享。阐述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要点等特色课程开发的关键要素,包括课程目标的科学定位、课程内容的梯度设计、实施路径的多元创新以及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了可迁移的课程开发范式。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拓展与补充,为学校特色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曹凤娟老师结合毗陵路小学的实践经验,从办学特色打造、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特色精品课程建设三个维度,系统分享了科技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路径与实施策略,并特别强调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核心作用,为各校开展科技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期待通过此次研讨,老师们能提升科技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结合学校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化校本科技教育的创新实践,成为学校科技教育的骨干力量。
工作室将持续搭建交流平台,凝聚团队智慧,推动更多具有前瞻性、实践性的科技教育特色课程落地生根,助力江阴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