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掘江阴中医药历史文化资源 大力促进江阴中医药事业新发展
——关于江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调查和建议
2009年12月
中医药凭着“简、便、效、廉”和“治未病、疑难杂病”的优势,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中医药确定的优先主题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国家科技部将“名老中医学术流派分析整理研究”列入“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今年4月2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大背景下,发掘江阴中医药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江阴中医药事业,对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江阴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幸福江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江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优势
(一)起源早。江阴中医在中国历史上就很有影响,据江阴史志记载,唐置暨州时,即设医学博士于此;宋设医目,元设医学教授。自宋以来,名著史册的江阴医家达百余人。入清以后,江阴中医发展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故“澄江多名医”之说,流传大江南北。由此可见,江阴中医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中医学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二)名医多。江阴医学的传人——近代江阴籍医家在中医教育方面所作的卓越贡献,是闪耀在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个杰出亮点。
柳宝诒(1842~1901),字谷孙,号冠群,人称“冠先生”,晚清名医,江阴周庄镇人,创立“致和堂”药店,炮制的五加皮酒和玫瑰酒在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著有《温热逢源》、《柳选四家医案》、《惜余医话》、《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等作品。薛文元和另一位江阴籍医家郭柏良先后任院长主政时期的上海中国医学院,培养了颜德馨、朱良春等当代一流中医名家。柳宝诒三传弟子章巨膺任教务长的新中国医学院,则培养了王玉润、何任、钱伯文等当代著名中医学家,章氏解放后任上海中医学院首任教务长。
曹家达(1868~1937)字颖甫,曾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首任教务长,讲授《伤寒》、《金匮》、国文等课程。著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等,十几名弟子均为中医名家,可谓桃李满天下。
承淡安(1899~1957),江阴华墅镇人,近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针灸教育家。1929年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是近代中医教育史上最早的针灸函授机构,1934年在原针灸学研究社的基础上创办了第一所中国近代针灸专业学校——“中国针灸学讲习所”;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组织编写了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为中医高等教育培养和输送了以董建华、程莘农、王玉川、王绵之、颜正华、印会河等为代表的第一批师资,该校因而被誉为“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三)影响大。今年6月1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医大师表彰暨座谈会,对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首届评选出的30位“国医大师”进行表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首次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这些国家级的名老中医,和江阴中医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据统计,被表彰的“国医大师”,其中的三分之一是由我们江阴籍的医学教育家培养的。朱良春、颜德馨是薛文元的学生;何任是章巨膺的学生;王玉川、王绵之、程莘农、周仲瑛、张灿玾、班秀文、颜正华是承淡安的学生。这些“国医大师”只是江阴培养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医家,其他的医家数不胜数。江阴籍医家对近现代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国家为促进中医药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措施
(一)政策引导。《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今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提出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十项意见,是新时期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财政投入。2008年,中央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有关部委共安排中医药专项资金逾35亿元,用于支持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文化、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
(三)普及宣传。2008年的一大创新性举措是中央财政对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的支持。项目共安排专项资金3100万元,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力图通过中医药宣传活动、普及中医药知识、推进中医院文化建设等,弘扬中医药文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和利用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四)制度明确。中医药的传承方式是“师带徒”。《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此考试办法自实施后,全国各省掀起了师带徒的高潮;一些民间组织也开始师承人员的招生,其中颇具影响力的是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2008年我国首次设立中医师承专业学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可申请硕士、博士学位,进一步推动了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和中医人才的培养。
2007年10月1日起,中医坐堂诊所合法化。在国家重视中医药发展的思想主导下,各省制定了有利于中医发展的政策。如北京公立医院名中医可异地行医;天津优先将中医诊疗纳入医保;云南省村医自采自用中草药可报销。
三、江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江阴市科学技术协会通过对江阴各中医药名家、研究机构、相关学(协)会和企业等的深入了解,对影响和制约江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政策性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为了促进江阴中医药事业的新发展,建议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继承发掘,将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开发纳入全市文化发展规划
建议收集和整理江阴历代有名医家资料,理清和完善江阴籍名中医和全国名中医的关系脉络,对江阴中医学的文献资料、传承源流、学术特色、临床经验等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发掘整理研究。在国家加大扶持中医药,重视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大好形势下,这不仅是对江苏和江阴的地方医学资料的抢救和保护,还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培养下一代的学术继承人;让更多的人了解江阴中医对全国中医学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和重要历史地位,也有利于促进江阴地区经济及中医药文化的兴盛与发展。
(二)促进交流,争办全国性学术研究与论坛活动
近代江阴籍医家在中医教育方面所作的卓越贡献,是闪耀在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个杰出亮点,以“龙砂”澄江医家为代表的历代江阴籍医家对我国中医史的影响不可估量。建议争取在江阴召开中医药专业全国性学术研究与论坛,促进江阴中医与全国名中医的交流,巩固和重新认识江阴历代名医在中国中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研讨和扩大江阴历代名医和全国名医的关系,借以进一步提升江阴中医在全国中医界的影响和地位。
(三)科学普及,努力实现“人人都有好身体”
发展中医药事业,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中医药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努力实现“人人都有好身体”的目标,为推进幸福江阴建设贡献力量。
中医药事业的推进,必须加大对中医药的科普宣传力度。可以结合我市开展的“幸福江阴健康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组织开展如中医药科普知识公益讲座、名中医咨询义诊进社区、“畅销中医科普书”特别推荐等系列科普宣传,让老百姓认知中医药,感受中医药,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市民。
(四)精心服务,推进我市中医药示范区和示范企业的建设
江阴中医药历史文化积淀厚、现代中医药发展迅速,应借助国家对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等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的战略决策,加快对中医药的规划,建设中医药示范区,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围绕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要鼓励和组织专业技术学会参与协作攻关,树立服务企业的理念,推动江阴中医药企业开拓全国市场。
目前,我市已经建立了致和堂、华士镇中医药园区、天江药业等中医药研究单位和企业。江阴市致和堂中医药研究所是由江苏大众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资助的民营中医药研究单位,设置有柳宝诒学术思想及江阴医史医家研究室。位于华士镇的天华中医药文化健康园一期工程也已建设完成,该园充分发挥华士龙砂中医八大名家的深厚文化底蕴,以保健养生为目的,大力弘扬传统中医文化。游客可在这里赏名贵中草药材、吃健康营养药膳、做推拿保健按摩,并得到专家科学养生的指导意见。位于滨江开发区的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中药配方颗粒研制生产企业。我们走访后认为,该企业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重科研开发与生产质量控制,致力于中药的规模化、现代化与国际化,先后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市级中药配方颗粒研制专项课题,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生产、质量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应充分发挥以上研究单位和企业在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领域的带头作用,为规范及推动行业有序健康成长作贡献,担当中医药创新主力军的任务。
(五)统筹结合,建立江阴中医馆、中医名家纪念馆
据了解,我市的南门改造建设中,南门地区将保留或修建18个民宅院落的集中区域;对此,我们建议,统筹考虑在南门改造建设中加入江阴中医药文化的元素,在合适的院落中建设江阴中医馆、中医名家纪念馆。据一些中医名家、企业负责人介绍,海内外名中医来江阴后都想到曹颖甫故居去看一看,对江阴的中医前辈十分敬仰。建立中医名家纪念馆,对于展示南门地区特色风貌,发展传统文化特色旅游,促进江阴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都十分有益。
加快推进江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既要靠中医药行业自身的努力,加强自身建设,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团结奋斗,努力担负起发展和振兴中医药的历史重任,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制定有力、有效的扶持政策,为江阴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